专利代理靠什么赚钱

875 人 | 2024-05-02 12:24:05

专利盈利逻辑与实践不仅仅是针对专利服务行业,对于其它行业也是通用的。不管是机构、企业还是经营人最关注的都是怎么赚钱,所以企业所有行为都要围绕利润来走。而专利如果忽视这点工作就易陷入了过于专业的情况,就会被孤立、空心化,然后把本可以做到高效的事情变成事物性的消耗。对于企业来讲每天只看到花钱却看不到赚钱,那是非常严重的事情。

专利代理靠什么赚钱

众所周知扁鹊三兄弟都是属于医术高明,有人问扁鹊三兄弟到底谁水平最高?扁鹊说我家老大,能够在问题出现之前就消饵于无形属于事前布置。在没病症的时候就把它解决了,所以反而名声传不出来。老二是属于病症初期刚发现就将它消灭避免事态扩大,所以他有些名气但并不是很大,只是遍及局部的小地方。

而扁鹊名气最高是因病人疼痛不已到晚期时,狂澜一击动大手术上药治疗猛一顿操作很厉害,最后也救活了不少人。所以正因扁鹊他是离痛点最近的地方,反而搞得名气最大。

以前很多到海外缅甸、澳大利亚创业开医院的有个现象:说要干的就干两种事业。第一个是肿瘤癌症医院,进来保命不管花多少钱都要医治。第二个是妇产科医院,生孩子很紧要马上就要生了根本没法讲价。而相较于卖保险,你花10块钱可以给你100万的保障,证明背后有这么强大的价值。但是在于用户感受不到痛点,所以愿意付出的代价不太可能高。

专利运行逻辑我们会去谈保护、谈风险的问题,就是因距离问题太远。而代理、申请是企业、老板很难感知的东西,申请那么多专利的原因是什么他也不知道,有些申请可能还起不到作用那就更麻烦了。

以前笔者在企业做知识产权的时候,就很希望别人来侵权下申请的专利来凸显下自己工作的重要性,虽然这个想法作为员工的话不太道德,但也说明这里确实存在非常无奈的问题。

按扁鹊案例来说,专利代理的事情就相当于扁鹊大哥,那无效复审属于问题出现,重要性就比代理更高一些,到打诉讼就相当于大病要出来了。所以怎么往更能凸显价值的角度去走,就是专利盈利的逻辑。

如果我们只关注专利前期基础性的东西,不关乎真正背后达成的成果能力。那这工作本身的重要性、价值就体现不出来。而这项工作就是专利工作的人在做,所以如果我们都不去关注,那谁来关注这个事呢?

上图是笔者从98年做知识产权到现在20多年总结出来的,因为专利代理、企业管理都做过,期间也在不断的思考专利到底该怎么走?特别是创业以后,经常跟企业家、老板打交道后面就开始琢磨究竟专利怎么弄才能体现出重要性、价值在哪里。

所以既然谈到创造利润问题,那这逻辑在什么地方呢?

传统大家从事专利工作是上不着天、下不着地,上不着天就经常把专利孤立起来看,对于企业为什么申请专利往往不会过多关注。商业里有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老板,要体现老板意识、按照他的角度去考虑。老板关注结果,不会过多关注你的过程,但是往往负责专利工作的人距离老板之间不仅仅是职位上的距离,更是商业认知上的距离。我们常说要坐在老板的位置考虑问题,说起来容易其实相当难。所以往往在商业上源头就掐断了,被动使得做专利工作只能专注于专利本身,申请大量专利后要怎么去用又不是我们能够主导的,最后使得专利被孤立化,做的事情也变得没有价值。

价格并不一定是价值,价值是价格的一个支撑。既然对于用户、企业看不到价值在哪里,就很难让他投入较多的钱在上面。而对于企业如果专利工作明显给公司创造不了价值,那这个部门在公司的重要程度也会削弱,甚至会受到其他部门的排挤,尤其像研发、营销这两大部门,他们是公司创造利润的直接环节会看不起你、鄙视你,甚至觉得你做专利工作都是对他的一种干扰。

那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将逻辑转换下,要把利润融入到专利里去。

因此首先要先解决专利怎么赚钱的问题,这就是专利盈利路径规划,根据公司情况提前想好专利到底在公司在哪里能赚到钱、能创造利润。而创造利润可以直接创造利润,也可以间接创造利润,比如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。这个要先想清楚,否则后序工作都会混乱。

盈利路径规划完后就围绕着规划的盈利路径去配置相应的专利资产,这里有个理念的转变,以前专利申请其实是技术性的操作,本身没有目标性的、价值也不高,但是如果改变专利资产配置的话,那么目标就变强了。配置是针对专利盈利路径来配置的,配置的目标是为了满足专利盈利的需求,这里体现的是目标和手段的关系。

配置完以后是盈利活动的实施,比如说公司的战略拆解下来,相应的专利做法是不一样的。盈利活动的实施,其实就是把盈利路径规划的方向落地而已。

那么这三个步就是有机结合的过程,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就可以把专利真正往利润去导,因为一开始围绕利润去走的,是逻辑上的转变。在这个过程里面首先要意识到,专利盈利路径的规划和专利盈利活动的实施都是知识产权部门、专利部门或专利这个环节干的,这里体现的核心就是专利一定要为商业服务,他只是为商业服务的其中的一环。

专利本身它不是一个商业活动,它必须围绕着商业走才可以,所以从专利跟商业之间代表着有依存关系。如果专利盈利路径或者专利盈利本身没规划好的话,那空谈专利申请、专利资产配置是没有价值的。那只是申请一堆专利、花了钱而已是没价值的。

那么专利资产配置好后怎么去运用它?就体现了专利和商业之间的普同关系。这里是商业用专利,而不是专利用商业。所以围绕商业运行去配工具才是正确的逻辑,当盈利路径规划好后,再去做专利资产配置工作,体现的就是以终为始的理念。

先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?然后再想怎么去做!围绕盈利目的规划好、配置好的专利资产,在用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起到有恃无恐的效果,使得配置的专利能够满足我的需求。

而在这过程里专业人员最容易犯两点错误。第一个所谓的专业,往往会过度专业。实际大家在行业里专业已经有足够的积累,甚至很多事情也抠的很细,但是却忽视了专业化的问题。专业和专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,专业是你自己自说自话,把东西抬到一个很高的位置,自己认为做的不错。但专业化是专业作为工具以后的一种体现,也就用专业来解决商业问题。

比如某方面我们很专业,可一旦在商业上解决商业问题时,所谓的专业是相当不专业。就像市场出现竞争对手通过常规竞争手段没法解决时,老板就希望用专利方式来处理,这直接摆在面前的就是商业问题、竞争问题。那能不能真正找到配置好的专利资产来满足商业需求,这叫专业化。所有专业的手段都是围绕商业模式走,能不能完成就考验专业能力了。所以当专业碰到解决商业问题的时候,能解决叫专业化,解决不了那就不叫专业,那只是自己的自娱自乐而已。

第二个经营思维,就专业人员往往对商业不够重视。培养经营思维最起码要接触商业和商业打交道,接触商业和商业打交道要学会用商业工具、商业方法、商业手段融入商业活动,才能盘活专利资产。如果没有经营思维、经营理念的话就使得专利工作就变成没意义的工作,招大量的人每月发工资然后申请一堆专利,然后产生大量申请费、维护费,收益在哪里?前期可以跟老板说申请专利多少件,第二年申请量增长一倍,可到后期如再只是说专利申请数量就没任何意义了。老板看到的只是不断的专利申请量、增长量,背后财务给老板看的数据是花了多少钱。

那专利怎么去赚钱呢?显然不能寄希望于别的部门来帮你。经营思维就是要把专利做成商业的工具、商业的职能、商业的手段把它怎么融到公司的商业经营里面去,让他产生价值。这个环节就是把专利放在商业的环境、商业活动去产生价值,融入企业研发、营销经营的环节里面去,靠这些环节所创造的利润来体现专利的作用。同时利用专利垄断权的特性,去增强商业这是我们要考虑的,所以从路径规划到真正的活动实施,体现的就是知行合一的概念,其实它是一个闭环。

让公司申请专利很简单,但要让专利赚钱是很难的,而专利到底赚不赚钱是未知数。因此绩效评估就很重要了,它的意义就是把每件专利当成每位员工。其实盈利路径的规划本身就是定义专利的职责,配置这件专利就为了让它做这件事的。那能不能做到专利活动的实施,看实际过程里是否能否达到效果,最后看产生的价值将好的找出来,不好的及时发现,绩效评估完后就对专利资产进行优胜略汰,好的保留,不好的就终止。

这些其实从逻辑上到后面就是方法论的事情,但这个工作很多企业都没去做,最多就是维护一下数据库,每到缴年费时评估一下。对于专利管理是没做不到位,当碰到要与某公司打官司时,需要到库里从头到尾翻一遍看有没专利可以运用,那这本身就是问题。这里是专利资产进行相应的分级分类,进行相应的可用化的整理。

往下看其实这三个环节就是竞合结构。竞是竞争,任何企业都有竞争对手。然后还有合作对象、合作利益相关方。最典型的合作对象就是供应商、销售客户和用户。从这个角度讲盈利路径规划、资产配置和盈利活动的实施,都是围绕着竞合结构走的,所谓专利盈利路径的规划,其实就是把专利的特性作用在这些对象上面。

专利有三大特性:第一硬的特性打人;第二是约束性的作用,第三是宣传展示、外交性的力量。针对不同的对象,专利能产生不同的作用,这些作用可以体现商业上面,所以所谓的专利路径规划就是把专利的特性作用在不同的对象上面,例如有些供应商、客户不适合打他,那不排除可以用专利去约束他。

那么盈利活动的实施就是把规划的作用用起来,这里要注意路径规划是经过绩效评估来调衡,很难说是百分百准,能不能走得通可能会变化。

资产配置也是跟着竞合结构来走,笔者每次面试多年经验的专利代理人会问:一件权利要求书要写多少套权利要求?布局多少套权利要求的原则、标准是什么?问十个人,九个人都未必能答得上来。

而这里根本的逻辑就是每套权利要求是针对不同的行为、不同的对象来做的,专利本身从他起源开始就是瞄准目标对象来做。最直接的对象就是竞争对手,但竞争对手的不同的行为如制造、销售、使用。不同的对象瞄准不同的行为,那配置专利资产的时候,你要瞄准他事先做好。

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,只有前面准备好了后面才有用武之地,我们强调以终为始也正是这个道理。所以在专利资产配置的环节,要对专利资产进行有序化管理,后续针对哪个对象用什么专利,也就一目了然了。

那竞合结构就是对接的商业模式,商业模式无比重要,一个公司运转背后靠的就是商业模式或者盈利模型。

最常见的产销关系,比如生产商卖手术机器人给医院,医院使用后就会需要耗材,这个商业模式就是剃须刀刀片模式。手术机器人相当于剃须刀,耗材相当于刀片。模式的核心首先要保证高价的手术机器人要尽快投入到医院去,且投得越多越好,因为医院里的空间是有限的,只有别人退出后你才能进去,否则没地方放置。其二要保证耗材只能在你的机器上用,不能让别人家的耗材也能用在你的机器上。因此商业模式决定了专利保护的重点该放在哪里,这时针对的目标对象就有很多了。除了关注机器人以外,还要关注耗材方面,留意有哪些公司是生产耗材的。

像打印机领域也是如此,珠海有家公司专门做耗材,佳能公司的打印机本身利润不高,赚钱完全靠卖耗材,结果珠海公司生产了再生墨盒,把佳能赚钱的路给砍断了。从这个角度会发现,既然珠海公司有再生墨盒的销售空间,那证明生产打印机公司的专利保护有问题,这逻辑很清晰但实际很多公司都不注意。

再比如奥克斯他在行业上属于相对落后位置,被格力告过好几次赔了几千万,因此奥克斯得事先考虑手里有没专利可以抗衡,要针对竞争对手预先配置好资产,后来奥克斯觉悟到自己的专利没格力强,就到日本买专利来与格力抗衡,最后也赢得了官司。

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公司申请专利都是盲目申请,不顾市场情况就给公司申请大量专利,最后只有专利数量却没有质量。质量不是权利要求或者文件写得多好,关键是具不具备专利实力,能不能真正起到竞争作用这才是关键。

商业模式对专利配置的影响,惠州有家公司是做办公室用的移动式电话亭,将它放在办公室里面,想打电话的就进去就有相对私密的空间。此产品最早在欧洲出现,一年可以做到9,600万欧元算是不错的产品,所以惠州公司就把产品国产化,将30万的价格控制到10来万人民币。这个产品技术含量并不高,惠州公司就在某些地方做了细小的改进。

那此产品想要赚钱、独占市场有两种方式,第一种走直接销售模式,第二种走按年月收费的租赁方式。但相比商业目标而言,如想快速占领市场显然租赁模式对客户的成本压力、风险更小,而且办公室空间有限,你摆两台进去别人就摆不进去就只有用你的。

从销售模式改成租赁模式,专利保护产品就发生了变化。原来销售模式竞争对手是和你卖同样东西的,判断有没侵权就看他是否抄了你的产品,抄你产品可不是抄的产品结构,因为这已经是欧洲公知的东西,所以惠州公司做的小改进其实别人未必会抄,因此即便申请专利意义也不是特别大。

但改成租赁模式的话,那专利保护的重点就可围绕租赁模式来走,比如产品太大如何组装、方便拆卸解决运输问题;另外每个公司格调不一样就需考虑外观设计可以怎么变动,这是租赁模式需要考虑的。而这些问题从产品设计、创新研发就要开始考虑就可能产生很多专利,这时申请的专利针对租赁商业模式而言是具备保护作用的。后面如果其他公司也想走租赁模式的话,就可能会用到你申请专利的一些手段,那你就可以限制他,从而达到保护商业模式、保护盈利的问题,这就是我们考虑的商业模式对专利资产配置条件的影响。

那商业模式其实到竞合结构时,不管专利盈利路径规划还是活动实施,围绕公司最核心的商业活动就是市场营销。而做专利工作的人往往跟研发部门打交道较多,跟销售部门、市场部门打交道较少。

但从专利赚钱盈利的角度来讲,公司里只有一个活动是创造利润的就是市场营销。如果专利不跟市场营销打交道,那怎么实现利润的连接?怎么实现利润创造?所谓专利的利润,其实就是把专利元素加到市场营销活动里面去,把它营销化才能真正通过市场营销活动把专利转化成企业的利润。

比如说专利许可模式收专利许可费,那也是独特的营销行为,而不是专业行为。朗科当时为什么走成专利许可模式呢?早期朗科专利部门老大他是市场营销部门的,市场销售赚不到钱,他就告别人侵权打官司,市场营销人员变成了打侵权官司专家,后来朗科和侵权的人商谈,你若交钱就放你一马,久而久之许可模式就这么形成了,这也就是从市场角度把专利许可模式给弄出来。

此篇分享是笔者梳理整个专利盈利的逻辑,与企业沟通服务也是按照此套逻辑走的,也是笔者着力于很多公司都要宣传的。如果不做绩效评估那每到专利交年费时可能就陷入决策无力的状态,到底这个专利交不交费?谁来定交不交费?决定保留或放弃一件专利是很诡异的事情,很多时候放弃了发现第二年可能就用得上,正是因为缺少专利资产的评估,最终使得专利资产优化、流程等工作没有做到位。

作者:贾振勇

编辑:Eleven

全国热线电话
13902926537
微信咨询
扫一扫添加微信
在线咨询
扫码免费领取方案
扫码免费领取方案